
风险提示: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,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,据此买卖,风险自负。
一方面,指数站在4000点关口附近,十年新高,如果站在一年前畅想今天,那想必一定是异常火热和亢奋的情绪。但另一方面,等到今天真的来临,许多人的感受却又是略显冷淡与迷茫困惑交织。
对大多数人而言,今年的市场更像一扇高速旋转门。你刚看清一个方向冲进去,门已经转到了下一个路口。如果你试图用一套逻辑去锚定全年,结果很可能是被这旋转的风格甩出场外。
当宏大叙事变得嘈杂,主线隐入迷雾,我们或许应该换个视角,去看一看这场喧嚣盛宴的B面。
彼时,特斯拉的擎天柱原型机不断迭代,马斯克将其置于超越汽车业务的优先地位。这为全球描绘了一个清晰的产业方向。而A股投资者兴奋地发现,这似乎是为中国制造业量身定制的剧本。与AI大模型那种大家担心的当前高度内卷、未来赢家通吃的格局不同,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庞大且分散的产业链。从伺服电机、滚珠丝杠到传感器,中国成熟的汽车产业链和自动化供应链,几乎可以无缝切入。
一边是全球首富描绘的星辰大海,一边是国内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。国内外产业链共振点燃了市场的第一波热情。彼时,手握机器人概念,就仿佛拿到了当年新能源车行情的门票。
但狂热并未持续太久,也许是市场很快意识到,从愿景到落地,存在一个漫长的验证周期,尤其是当海外龙头企业屡屡跳票,时间线不断拖延,急切的资金便开始寻找下一个方向,旋转门开始转向。
市场的聚光灯,在二季度转向了港股的创新药。如果说一季度的主题是产业链的承接,二季度的主题更像是中国研发的价值重估。
在创新药领域,我们看到了市场风格和投资者偏见转变的力量多么强大。中国创新药企业的成绩突破其实在2023年便可以看到明确证据,但过去,市场担心的是集采内卷和海外制裁,而今年,故事则摇身一变成了中国工程师红利的兑现。
如果非要找一个今年的时间线叙事,一个可能是当海外的大药企Big Pharma从今年起集体面临「专利悬崖」的挑战时,他们急需新的重磅产品来填补管线。而此时,中国的生物科技公司Biotech在前面几年积累的能力得以顺利承接,于是,我们接二连三地看到License-out的大额订单,让全球市场重新认识到Made in China的研发能力。
但聚光灯没有在此一直停留,行情选择消息,也许是市场开始担忧BD交易的持续性,也许仅仅是对前期涨幅较大的高估值标的选择获利了结,无论怎样,最后的结果是,旋转门再次转动。
如果说前两个季度更像是远期愿景的当下折现,那么三季度的主线则是当下切实不断加速高增长的业绩和估值双升。
AI的主线年初便被提出,但整体行情一直是曲折动荡,偏见和质疑从未远去,但也许恰恰是质疑的存在,才使得行情能够一直持续,一直到今年三季度,算力产业链中的核心硬件终于迎来了爆发式的价值重估。
在过去两年,AI的故事集中在芯片层和模型层。而CPO和PCB这类硬件制造,尽管技术在不断迭代,但始终被投资者置于一种尴尬地位。市场担忧这类非芯片硬件的技术壁垒不够高,容易陷入低价竞争,即便是技术领先,也会很快被商品化,无法赚取超额利润。在缺乏清晰的业绩兑现前,它们更多被视为高资本开支驱动、低毛利预期的传统制造业,而非AI核心资产。
毕竟,在2023年ChatGPT之前,CPO也只是逐渐被人遗忘的电信运营商的供应商而已,在此之前的三年它的利润复合增速还不到10%。
但进入三季度,市场的分歧逐渐向共识靠拢。逻辑的起点,依然在海外,英伟达等巨头的业绩一次次碾压预期,以及头部云厂商和科技巨头公布的巨额资本开支计划。这种计划不再是模糊的愿景,而是实打实的订单和对未来几年的需求锁定。
海量的算力需求,意味着数据传输的速率和带宽必须指数级提升。CPO和PCB被视为AI发展的关键瓶颈,国内相关公司的订单能见度提升,业绩估值迎来共同上修。从2023年开始,CPO龙头公司的业绩,迎来了三年十倍的增长。
市场怕的从来不是分歧,而是高度共识。极度的共识推动了机构在AI上的高度集中持仓,也埋下了其接下来波动震荡加大的伏笔。
复盘至此,我们会发现一个清晰的脉络,Q1机器人、Q2创新药、Q3算力,它们本质上都由海外需求率先启动,国内庞大产业迎来承接和放大。
这其实也回答了当下许多人的困惑,为什么指数站在4000点,很多人的体感却远不如2015年,甚至不如2021年初那般激动?
除去前面通过时间复盘所看见的主线轮动之外,另一个关键的区别在于主线资产的归属感。回想2015年,我们谈论的是「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」和「互联网+」,那是中国本土商业模式创新的高潮;2021年初,市场追捧的是白酒医药和新能源,无论是白酒的文化独占性,医药的老龄化叙事,还是新能源的产业链优势,都是根植于国内、由我们自己所主导。
投资者对这些主线有极高的熟悉度和掌控感。逻辑是内生的,故事是自己的。牛市的主线资产,就发生在我们每天生活的身边。
但2025年却稍有不同,机器人、创新药、AI算力,它们的爆发点最初都来自于海外点燃的第一把火。我们的兴奋,来自于特斯拉的发布会、来自于海外大厂的前景规划、来自于英伟达和OpenAI的资本开支。
可能几乎每一个老百姓都可以对互联网App、白酒、新能源车谈天论地,但如果是机器人创新药算力呢?
这就像是一次「不在场」的牛市。我们更像是参与者,而不是发起者。在当前,如果我们依然习惯性地望向海外,却发现美股市场同样陷入混沌。当地图本身都充满迷雾时,映射自然无从谈起。
但是中国资产的牛市其实从来都需要中国故事的讲述,所以接下来市场冲出混沌的关键也在于中国产业龙头的接力棒继续,从参与者向引领者过渡。比如,我们在最近看见的,中国AI模型和应用给全球市场带来的讨论度,本土机器人主机厂的崛起和惊喜,以及本身庞大的内需消费市场所带来的不可比拟的产业深度。
临近年底,除去前面所讲的主线轮动的迷茫之外,机构投资者还面临着业绩收官和排名博弈的考验,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混沌。不同的产品策略,在当前的环境下也正面临着不同的生态位。
主观股多作为组合中的进攻仓,在当前风格快速轮动的环境下,主观判断的难度大幅提升,不同投资风格的产品之间的业绩分化也会有所扩大,持仓结构整体更加均衡的管理人短期表现会相对更好。量化股多的特点是通过广度来系统性捕捉分散化的Alpha,在当前流动性弥散、缺乏绝对龙头的市场中较为适应,整体的超额在最近也有所修复。
宏观策略作为组合中的配置仓,在中美周期错位的复杂环境中,有着更多的空间利用多资产来对冲股票市场本身的混沌期,在当前依然有着较好的配置价值。CTA策略在弱趋势的行情中难免面临一定的挑战,但它的核心价值在于与其他策略之间的低相关性和分散对冲,可以继续保持关注。
当我们把不同策略的处境并置,其实会发现,没有哪一种策略是完美的银弹。每一种策略,都是为了回答某一类特定问题而设计的,而它也必将被另一类市场环境所制约。如果仅仅是单一策略,在适应其不擅长的环境时,往往会经历收益的剧烈回撤和体验的痛苦折磨。
在领航的「进取四策略组合」中,将以上四种策略合理地组合在一起,今年以来该组合继续交出了一个稳健的收益表现,从更长时间来看,从组合成立的2022年4月底开始,相比于沪深300基准指数,不论是在收益还是风险指标上,四策略组合也都为持有人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投资体验。
这也正是多策略组合的价值所在,多策略的出发点,不是去预测下一个季度的旋转门会转向何方,而是坦然地接受这种混沌,它通过科学地将上述不同风险来源的策略进行组合,实现内部的对冲。它难免会牺牲单一策略在某一刻可能达到的极致弹性,但却换取了组合整体在面对如同当下这样一个「不在场牛市」的复杂环境时,依然能够保持平稳前行的韧性与确定性。
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在某一刻猜对市场,而是为了在任何时刻,都能提供一个更加从容、更具确定性的投资体验。